乌克兰棋子

最美的唐诗1,333 人赞同了该回答

乌克兰是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战略缓冲,乌克兰的独立是俄罗斯和欧盟关系稳定的基础。美国通过煽动乌克兰局势,逼迫俄罗斯肢解乌克兰,这意味着未来失去战略缓冲的欧盟必将加大对美国的军事依赖。既打击了俄罗斯也打击了欧盟。

主流的观点认为: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大的对手是苏联,其实不然,美国最大的对手是欧共体。

从经济来看,欧共体GDP与美国旗鼓相当,有些年份甚至在美国之上,而苏联最辉煌的时候GDP总量也仅相当于美国70%。在科技上,欧共体和美国不分伯仲,至少在互联网革命之前,论汽车、机械、船舶、化工等传统工业,欧共体比美国要强一些。相比之下,苏联除了重工业发达外,其他产业几乎一无是处。在文化上,西欧是人类近现代文明的起源地,也是西方文明的正统代表,占据意识形态最高点,这不是仅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所能比肩的。可以说在大多数领域,欧共体比苏联更配成为美国的对手。

事实上整个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主轴,可以视作欧美之间的博弈,最终美国打败了西欧,成为世界主导者。

早在二战前,当时的世界还是被英法所支配,国际联盟(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被英法所操纵,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发达,但却没有外交话语权,军事力量也比较弱小。为了打破英法的垄断,美国扶持了纳粹德国,通过“道威斯计划”,美国给德国提供了326亿马克的贷款,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德国经济。在30年代,美国军火公司在政府授权下大量向纳粹德国转让技术,包括最新式的飞机发动机、坦克、汽车、润滑剂等,这使德国军火快速崛起。不仅如此,美国还向德国提供了石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自然资源和战略物资,甚至连纳粹党的宣传手册都是美国人提供的。在美国的扶持下,希特勒带领的纳粹德国快速崛起,并开启了武力扩张的进程。德军先是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地,后来又攻占法国,并对英国发动空袭,用潜艇封锁英国海域,使英国工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

美国扶持德国的目的是为了打击英法,并不是为了助力其统一欧洲。眼见英法被收拾得差不多了,美国跳到了英法的阵营,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提供援助,但前提是英国必须交出其海外利益(各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为美国无偿提供先进技术(比如雷达和计算机技术),而且这些援助都是有价码的,战后英国欠了美国一屁股债。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又对苏联展开了援助,对苏联提供各种原材料、卡车、坦克、飞机等,使苏联度过了战争初期最艰难的时刻。最终,在英美苏的协作下,纳粹德国被打败,但此时的欧洲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西欧经济倒退十年,东欧沦为战场后经济体系已经完全崩溃。

美国则成为二战最大赢家,欧洲大量人才流向美国(包括爱因斯坦等),德国的科学家大部分被美国掠夺。在二战前,德国是世界物理学中心,法国是世界数学中心,但二战后世界物理学和数学中心都转移到了美国。美国也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工厂和最大消费市场,从此之后独步天下。

尽管如此,美国的精英也意识到,欧洲的衰落只是暂时的,欧洲毕竟拥有强大的技术积淀和人才底蕴,假如给欧洲几十年的恢复时间,它迟早能重新繁荣起来。为了避免欧洲再次崛起,威胁美国的垄断地位,美国想到了苏联这个帮手。

可以说苏联是美国用于对付西欧的一张王牌,在二战期间,美国借苏联之手彻底打败了德国;在冷战初期,美国又联合苏联瓦解了英法的全球殖民体系(比如英法一度想阻止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这却遭到了美苏联合抵制),曾经属于英法殖民地的印度、澳洲、非洲、中东等地,在全球化的名义下沦为了美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在冷战中后期,美国又通过树立苏联这一威胁,成功将西欧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使欧共体为其所用。

美国以反苏为借口,利用北约成为西欧的太上皇:

前文说到,欧共体无论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均不比美国差,比苏联更有资格充当美国对手。但欧共体有个短板,那就是地缘和军事。在地缘上看,西欧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苏联装甲洪流从波兰、东德出发,只需一个月就能扫平西欧。因此西欧无时无刻不担忧苏联的入侵,生怕被苏军赶到海里喂鱼。

在军事上看,尽管欧共体GDP很高,但军事实力却与美苏严重不对等,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在于:欧共体里面,唯一能跟苏联对抗的国家只有德国,德国拥有8000万人口,且工业实力异常发达。但德国是二战战败国,军事发展受到限制,不能大力发展现代化空军,也不能拥有核武器,德国本土有美国驻军,时刻被监控。因此德国只能当一个待宰的羔羊,虽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却无法发展出强大的军队。欧共体里面英国和法国也拥有一定实力,但英国巴不得欧洲大陆乱起来,它好渔翁得利,法国也不具备独自对抗苏联的能力。至于意大利和后加入的波兰,战斗力可以忽略。因此欧共体在军事上相对弱小,强大的德国被限制,靠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去对抗苏联基本没戏。

因此只要苏联存在,欧共体在国防安全问题上就不得不依赖美国,低三下四地哀求当美国小弟,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西欧也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在西欧驻扎了大量军队,名义上是保护西欧,实际上是拿来受保护费的。美国可以随意对西欧的企业开出几百亿美元的罚单,也可以随意让欧共体无偿转让技术,缺钱的时候就对欧共体加关税,当美国经济不好的时候还可以要求西欧的货币汇率升值(包括马克、法郎等)。另一个有此待遇的是日本(以及韩国),美国也可以随意对日本加关税、要求日元升值、向日本无偿索取技术。但日本和西欧的不同在于日本之所以屈服于美国是因为日本作为战败国,相当于美国经济殖民地;西欧屈服美国则是因为在国防安全上有求于美国。

因此在二战后到苏联解体前,欧共体被牢牢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虽然拥有发达的经济,但却只能充当美国的奶牛。但苏联解体后(1991年),情况发生了逆转。苏联的继承人俄罗斯国力较弱,欧共体已经具备在美国不出手的情况下与俄罗斯军事对抗的实力。更重要的是:苏联解体后,欧共体和俄罗斯之间隔了大量缓冲国,包括乌克兰、波兰、白俄罗斯、北欧三国等,这些缓冲国的出现使欧共体不用再担忧遭到俄罗斯的闪电战,毕竟多出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可以使欧洲军队有序开赴前线,组织防御体系。

欧盟扩张过程:

因此从90年代开始,欧共体产生了自立为王的想法。苏联解体后还不到一个月,欧共体就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欧盟正式诞生,并产生了对应的主席和议会,欧洲一体化明显加速。从1995年开始欧盟开始东扩,逐步将包括波兰、立陶宛在内的东欧国家吸纳进来。更重要的是,1994年欧洲货币管理局成立,1998年欧洲诞生中央银行,1999年欧元开始运作。欧盟在货币方面开始向美国发起挑战。

欧元一度是美元最大挑战者:

以欧盟的经济体量,如果不加以限制,欧元是有可能代替美元的,美国对欧元的成立也是如骨鲠在喉,要知道美元可是美国拿来收割全球财富的关键武器,没了美元美国人均收入水平会大幅下滑。为了打击欧元,美国一方面是发动科索沃战争,打击投资者对欧元信心;之后又对试图采用欧元结算石油出口的萨达姆赶尽杀绝,彻底断了石油欧元的可能。尽管如此,欧元诞生后欧盟还是从美国身上撕下了很大一块蛋糕,在冷战期间,美元指数经常能冲到100多的位置,最高点甚至冲到164.7左右;但欧元诞生后,美元指数中枢基本在80—100的范围内波动,其中枢的下滑,体现了美元的跌价和贬值。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欧盟是苏联解体的受益者,因为其不仅不用再忍受苏联的威胁,还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看美国脸色。中国同样是苏联解体的受益者,苏联解体后中国北方防卫压力小了很多,不用再像往年那样在边境部署上百万军队,可以腾出手来大力发展经济。1991年底苏联解体,1992年初邓公南巡,宣布全面改革开放,引起下海创业潮。

21世纪初期,欧元快速崛起,美元地位一落千丈,从2002年的120左右下跌至2008年的70左右,创历史新低,很多国家跃跃欲试打算将进出口结算货币从美元改换为欧元。不过此时美国已经想到了对付欧盟的办法,那就是重新树立俄罗斯的威胁,具体办法是北约东扩。

美国通过北约东扩,逼迫俄罗斯不得不与欧盟为敌:

苏联解体后,包括波兰、罗马尼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东欧国家一度成为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天然缓冲,有了这种缓冲,俄罗斯与欧盟本可以协力发展,俄罗斯有欧盟所需要的矿产资源,欧盟有俄罗斯需要的资金和技术,如果欧俄合作,完全可以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但美国怎么可能甘心欧俄合作,为了破坏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美国主导了北约东扩,将波兰、立陶宛等反俄国家吸收进来,持续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在90年代,俄罗斯的叶利钦政府一度对西方产生幻想,认为可以与西方合作共赢。因此对北约东扩一度忍气吞声。但俄罗斯发现其一味的退让换来的只是美国的得寸进尺,因此俄罗斯内部的自由派失势,以普京为代表的强硬派成为主流,俄罗斯开始对西方进行强烈还击。比如2008年,普京趁奥运会的机会发动对格鲁吉亚的战争,打破了美国干涉高加索地区的计划。而且普京上位后俄罗斯重新开始大力发展军事,特别是核打击能力(主要是核武器和战略核潜艇),以此来对西方施压。这样一来,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也跟着破裂,欧俄合作空间也被大大压缩。

奥巴马上任后,美国离间欧俄的策略颇为老辣。其核心就是利用乌克兰这个诱饵,欲擒故纵,引诱俄罗斯和欧盟上钩,最终肢解乌克兰,让欧俄之间再无战略缓冲可言。

苏联人口密度图,乌克兰地区人口最稠密:

苏联耕地分布图(乌克兰土地最肥沃):

对整个苏联来说,经济价值最高的地区非乌克兰莫属。乌克兰拥有地球上最肥沃的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分布区之一(另外两个是中国东北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虽然乌克兰面积仅占苏联3%,但粮食产量却占苏联三分之一以上,有些时候甚至占了40%。拥有乌克兰的苏联可以养活3亿人口,失去乌克兰的俄罗斯仅能养活1.5亿人口。

乌克兰还拥有苏联最好的海岸线和出海口。苏联有四大海域:北冰洋、波罗的海、北太平洋、黑海,分别对应了四支舰队: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苏联海岸线非常长,但大多数海域纬度偏高,常年冰冻,只有黑海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不冻港。而苏联在黑海地区的大部分海岸线都集中在乌克兰,乌克兰可以说是苏联唯一适合发展现代商业文明的地区。也正因为如此,苏联才将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放在乌克兰,包括军工产业特别是航母造船厂。拥有了乌克兰的苏联,才算是拥有了通向地中海的出海口,才有机会融入全球产业链。

而且乌克兰也是俄罗斯文明的摇篮之一,位于乌克兰的基辅罗斯公国,是俄罗斯人最早建立的国家。

因此乌克兰之于俄罗斯,相当于东北三省(粮食基地)+江浙沪(经济中心)+长安洛阳(文明故地),失去了乌克兰的俄罗斯,绝无再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的可能,很难想象丢掉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美国和丢掉了江浙沪的中国,国力会衰退到什么程度。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损伤最大的不是丢掉了中亚五国和高加索地区,事实上在俄罗斯强大的时期,控制中亚和高加索有助于掌控南亚和中东,进而支配整个亚欧大陆;但在俄罗斯衰落的时期,这些地区反而成了包袱。因为中亚和高加索贫困率很高,每年需要俄罗斯地区大量财政转移支付,变相相当于吸俄罗斯的血;而且这些地区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生育率比俄罗斯族高了很多。假如苏联不解体,迟早有一天苏联会成为穆斯林国家。

因此俄罗斯人是很愿意主动与中亚五国和高加索地区切割的,但俄罗斯人却非常舍不得乌克兰、白俄罗斯、北欧三国。这些地方既有很强的经济价值,也有很高的战略地位。那为什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没有把这些地区收回来呢?

根本原因在于,东欧的这些小国,是俄罗斯和欧盟的缓冲。苏联解体前,英美曾向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承诺过:“北约绝不会东扩,会给俄罗斯留下足够的战略生存空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打消了入侵乌克兰、白俄罗斯、北欧三国的想法,以此向西方示好,希望能重新融入西方大家庭,并得到欧盟的经济援助。

自古以来,两国大国要想维持和睦关系,就必须有战略缓冲。冷战期间,苏联控制了蒙古,苏军可以在一个星期之内就打到北京,因此中苏关系走向破裂是迟早的事情。苏联解体后,苏军撤出了蒙古,蒙古成为中俄之间的缓冲国,因此中俄才能去发展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假如蒙古重新被俄罗斯占领,那俄罗斯会重新成为中国最大威胁,中俄关系可能会迅速破裂。同样的,俄罗斯也担忧假如中国收复了蒙古,将具备切断西伯利亚铁路,进而吞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能力。因此对中俄来说,一个独立的、不倒向任何一方蒙古是两国维持友谊的必要条件。

蒙古是中俄之间的战略缓冲:

同样的,尼泊尔是中国和印度的战略缓冲。从青藏高原出兵,可以直接对印度恒河平原造成威胁,青藏高原的远程火箭炮可以打到新德里。由于印度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位于国土北方的恒河平原,因此印度一直希望蚕食青藏高原土地,以此来抵挡中国的地缘优势。但中印直接在大部分时期勉强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有尼泊尔和不丹这个战略缓冲国。尼泊尔的存在,使中印国境线接壤地区大大缩小,两国对峙地区也更多局限于阿克赛钦、洞朗、藏南地区。试想一下,假如有一天尼泊尔公投加入中国,那印度会迅速放弃不结盟政策,与美国联手一起对抗中国(虽然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

尼泊尔是中印战略缓冲:

为什么中美矛盾很难避免,缺乏缓冲国是重要原因之一。表面上看中美之间隔着太平洋,但实际上美国在日本和韩国都有驻军,随时都有可能以此为基地对我国发动战争。过去美国甚至在台湾驻军,这意味着美军飞机可以任意轰炸我国东南沿海,因此中美建交的前提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军。未来来看,在美国彻底退出东亚之前(起码得撤走驻日美军和驻韩美军),中美很难和平共处。

俄罗斯和欧盟作为亚欧大陆最强的两个玩家之二,需要一定的战略缓冲空间,这个缓冲空间就是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内的东欧诸国。只有存在缓冲国的时候,欧俄之间才有机会和平共处,携手发展经济。

乌克兰、白俄罗斯、北欧三国是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缓冲国:

欧盟里面,德国最希望跟俄罗斯合作,一方面在于德国拥有俄罗斯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俄罗斯拥有德国所需要的矿产资源,二者在经济上互补。另一方面德国是二战战败国,政治和军事上受限,属于经济强政治弱的国家;俄罗斯恰恰相反,是联合国五大国之一,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属于政治强经济弱的国家。因此德俄合作空间非常大,假如有一天德俄联手,将出现一个经济和军事都很发达的联盟,称霸世界毫无压力,上限比德法合作主导的欧盟高得多。历史上普鲁士/德意志经常和俄罗斯联手,比如七年战争末期普鲁士和俄罗斯联手对抗奥地利、拿破仑战争时期普鲁士和俄罗斯联手对抗法国、二战前德国和苏联联手瓜分波兰,通常来说,只要德俄联手,基本都能横扫欧洲。

法国对于俄罗斯的态度比较摇摆。一方面法国是个轻工业和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这些恰好是俄罗斯需要的,因此法俄有很强的经济合作基础,而且法国也希望靠俄罗斯来制衡德国(80年代末法国一度试图联合苏联阻止德国统一),一个适度强大的俄罗斯可以阻挡德国向东欧的渗透。另一方面,法国也不希望德俄走近,更不希望俄罗斯加入欧盟。毕竟法国经济实力比德国弱很多,法国在欧盟的影响力更多是靠核武器和联合国五大国地位来支撑的。俄罗斯加入欧盟后德国将不再需要法国的军事保护,这会导致德俄轴心取代德法轴心。

但总体来看,德法主导的欧盟还是希望与俄罗斯保持密切的经济合作,德国和俄罗斯一起修建了“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法国也一度向俄罗斯出售“西北风”两栖攻击舰。假如北约一直不东扩,欧俄之间至少能保持很密切的经贸往来,欧洲经济一体化说不定有一天也会把俄罗斯带上。

美国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因此才在欧盟反对的情况下还强行推进北约东扩。特别是2004年北约吸纳了北欧三国后,欧俄关系一度掉入冰点,但普京和默克尔都是很有远见的战略家,经过一系列商议,德俄政府达成一致:欧盟不在北欧三国部署军队,俄罗斯也降低在加里宁格勒的驻军数量。为了共同摆脱美国的束缚,德国和法国都加大了与俄罗斯的合作力度,并持续打压欧盟内部反俄的观点(主要针对波兰、英国等)。

因此美国才打起了乌克兰的主意,利用其撬动欧俄之间的关系。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了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国,正因如此乌克兰既无法融入欧盟的经济体系,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充分参与苏联的经济大循环,乌克兰经济持续衰退,国民收入大幅减少,积累了很多社会怨气。美国利用这种机会,向乌克兰舆论灌输一种观点:乌克兰的衰败是因为俄罗斯,只要乌克兰脱离俄罗斯,加入欧盟,就能成为发达国家。因此乌克兰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加入欧盟,断绝与俄罗斯的往来。

特别是2013年末,乌克兰爆发经济危机,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甚至连公务员的薪资都支付不出来了。西方趁此机会,以16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为筹码,要求乌克兰与俄罗斯划清界限,基辅也爆发反俄民众游行。2014年初,乌克兰的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议会罢免,亲西方派的波罗申科当选新总统,乌克兰正式宣告全面倒向西方。

站在俄罗斯的角度上,在乌克兰问题上有上中下三种策略:

1、扶持一个亲俄的乌克兰政府,让乌克兰老老实实当欧俄之间的缓冲国,并为俄罗斯提供粮食和港口。这样的话俄罗斯既能从乌克兰身上榨取经济好处,又可以安心与欧盟合作共赢。

2、入侵乌克兰,吞并克里米亚乃至乌克兰东部地区,获取黑海出海口和优质耕种区,让俄罗斯重现苏联时期的辉煌。当然代价是俄罗斯和欧盟必然会反目,因为没有缓冲国了。

3、任由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样一来俄罗斯和欧盟依旧会因为没有缓冲国而反目,而且俄罗斯防线压力会加大。原来只需要防御北方国境线,现在南方国境线也需要部署重兵。

站在俄罗斯角度上,它是非常希望乌克兰能维持原状的,一个作为俄罗斯附庸国的乌克兰,不仅能起到战略缓冲作用,让欧俄之间亲密合作,还能让俄罗斯割羊毛。但问题在于,2014年初的乌克兰已经铁了心要加入西方,如果俄罗斯不动手,那北约势必要第三轮东扩,这样以来俄罗斯的莫斯科和高加索油田都暴露在北约军队的刺刀面前。另一方面,如果乌克兰丢了,那白俄罗斯可能迟早也会被北约拿下,届时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因此俄罗斯迫不得已只能强行收复克里米亚。虽然俄罗斯历史上经常干很多强盗行为,但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俄罗斯也确实没有其他选择。

但克里米亚危机最大的输家可能是乌克兰和欧盟,乌克兰国土陷入分裂自不用说。欧盟则失去了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国,被迫走到俄罗斯对立面,最终不得不绑定在美国的战车上。这就好比假如有一天美国煽动蒙古加入俄罗斯,那对俄罗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这会导致中俄关系破裂,使俄罗斯失去一大帮手。或者假如有一天美国煽动尼泊尔加入中国,这也很可能是陷阱,因为这会导致中印之间再无缓和的余地,印度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与美国结盟,联手反华。

欧元汇率跟地缘政治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俄罗斯只是美国拿来打压欧盟的一张牌,欧美之间的矛盾并不比美俄之间的矛盾小。欧美的战略博弈也可以从欧元汇率的变动体现出来。近20年来,欧元兑美元汇率走势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1年—2008年中,此阶段美国接连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军费开支大幅增加,债台高筑。欧盟则趁此机会加快与俄罗斯合作的步伐,俄罗斯也在筹备改用欧元来进行石油结算,欧俄经济都维持强劲的增长。因此这一期间欧元大幅升值,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路冲高至1.6。

第二阶段是2008年底—2014年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经济被拖累,之后还引爆了欧债危机,因此欧元汇率中枢值小幅贬值到1.4,但经济基本面仍比美国强劲。

第三阶段是2014年中—今,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欧俄关系大幅倒退,大多数经贸合作被迫中止,欧盟也不得不加大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度,政治上的让步叠加欧央行QE,欧元汇率大幅贬值,从1.4快速贬值至1.0左右。

因此克里米亚危机里面,美国是最大赢家,成功拆散了欧俄之间的合作关系,让欧盟不得不加大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同时削弱了欧盟和俄罗斯这两大对手。俄罗斯小亏,虽然收回了克里米亚,但却彻底失去了乌克兰,也失去了与欧盟合作的空间。真正的输家是欧盟,什么实质性的好处都没捞到,还被迫中断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不仅如此,欧盟将再度成为美俄对抗的前线,流自己的血,让别人赚钱。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默克尔会毫不留情地痛骂美国“满口谎言、毫无信誉”的原因。

三国时期曹魏利用荆州这块肥肉,成功瓦解了孙刘联盟:

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曹魏成功的利用荆州这块肥肉,拆散了孙刘联盟,并使孙刘火并,借孙权之手消灭了劲敌关羽,为自己赢得战略喘息期。如今美国深得此精髓,利用乌克兰成功瓦解了欧俄关系,并借俄罗斯这把刀,让欧盟重新当自己小弟。这种离间分化、借刀杀人的计谋,堪称顶级。

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之后,俄罗斯就有点骑虎难下。俄罗斯完全具备吞并乌克兰的实力,如果它真的这么做,美国大概率不会军事干预。最多像英法在纳粹德国入侵波兰那样搞点静坐战,因为二战时期英法之所以选择静坐战,是因为试图祸水东引,引诱德国与苏联开战,因此德国入侵波兰反而符合英法的真实意图。如今美国也是一样,如果俄罗斯真的吞并了乌克兰,那欧俄之间的缓冲国就彻底没了,欧俄关系会回到冷战时期,二者会走向彻底对立,军事实力弱小的欧盟只能重新做美国的小弟。结果就是欧元体系瓦解,乃至欧盟解体,整个西欧重新成为美国的经济奶牛。因此从这点来说,美国巴不得俄罗斯真的吞并乌克兰,只不过乌克兰人还天真地等待美国的救援呢。

不过普京毕竟还是一个理性而冷静的领导人,在经过准确的评估后,普京认为吞并乌克兰不符合俄罗斯当下的利益。因此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态度就是两个字——蚕食!

乌克兰东部地区(蓝色)以俄语为主,西部地区(橙色)以乌克兰语为主:

乌克兰东部地区历史上长期被俄罗斯统治,因此居民大多说俄语,信奉东正教;西部地区历史上长期受波兰影响,因此居民大多数说乌克兰语,信奉天主教。这种文化的分裂导致东部地区亲俄,西部地区亲欧。对俄罗斯来说,在克里米亚危机之后最好的策略就是逐步蚕食乌克兰东部,先策动乌克兰东部州独立,然后再使其以公投方式加入俄罗斯,这样俄罗斯就可以得到乌克兰所有的海岸线,剩下的西乌克兰战略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即便加入北约也难以掀起太大波浪。

因此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一直向乌克兰东部反抗势力提供武器和训练,使其具备与乌克兰政府军作战的能力,使其实质上具备了独立的条件。

而美国也不会坐视俄罗斯计谋得逞,因此美国也大量资助乌克兰亲欧派,并持续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只不过美国的计划才搞了不到两年,就遇上特朗普上台。特朗普上台后,废除了美国大部分外交政策,断掉了给乌克兰的援助资金,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被搁置了4年。

但拜登上台后,美国又恢复了传统的外交策略,美国的外交人员携带大量美元用于游说乌克兰和欧盟各国政客,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美国也加大了对乌克兰军队的武器供给和军事训练。今年下半年,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条件愈发成熟。

欧盟当然也不会对此坐视不理,事实上在克里米亚危机之后,默克尔力排众议与俄罗斯共同修建“北溪二号”,试图绕开乌克兰与俄罗斯对话。但奈何欧盟内部四分五裂,波兰、立陶宛一直给德国使绊子,多次投票反对欧俄合作,法国、意大利又心怀鬼胎,想借助俄罗斯之手来敲打德国。只靠德国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乌克兰问题的。

事实上整个欧盟里面默克尔一个人称得上政治家,她能跳出历史仇恨与地缘冲突,站在整个欧洲的利益上考虑问题,而不是甘愿当美国附庸,在外交和经济政策上受制于人。但遗憾的是,今年年底默克尔结束了长达16年的任期,继任的新总理朔尔茨似乎并未完全继承默克尔理性务实的态度和长袖善舞的作风,一上来就停掉了“北溪2号”工程,宁可让德国人挨冻都不愿意用俄罗斯的暖气。也不知道这位新总理是不是真的就信了意识形态那套理论,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喜好之下。

在乌克兰执意加入北约的背景下,俄罗斯是绝对不可能坐以待毙的。按照普京的性格,如果斗争不可避免,唯有先下手为强。因此今年下半年乌克兰和俄罗斯边境风起云涌,两边都部署了大量军队。但俄罗斯也在克制,因为不想打第一枪以背上发动战争的罪名。俄罗斯部署军队,更多是想给北约一个警告,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那就意味着开战,以此来威慑北约退让。但问题在于,美国并不害怕俄罗斯动手,事实上一旦乌俄开战,受损的是欧洲,美国本土不会挨一发炮弹,资金会大量回流美国,那美国可以趁机收割欧洲的财富。因此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它巴不得俄罗斯动手,它好渔翁得利。所以长期来看,乌克兰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可能是国家分裂,东乌加入俄罗斯,西乌加入北约,欧洲重陷冷战时期的欧俄对立状态。

即便明年乌俄不开战,乌克兰问题也很难和平解决,最多将问题留到未来。这里来探讨一下假如乌俄开战,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俄军可能会借道白俄罗斯,直插乌克兰西部:

当前的局势下,乌克兰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东部地区,构筑了很深的防御阵线,如果俄军想从东部进攻,势必会消耗大量时间,提高了北约干预的风险。因此,摆在俄罗斯面前有三种选择:

1、从东部发动攻击,与乌克兰军队硬碰硬,大约需要花费1-2周的时间才能彻底击败乌克兰,占领基辅。这样的问题是俄军必须打一场硬仗,可能要消耗大量军力才能击溃乌克兰守军,而且时间一长北约也可能会干预。

2、从东北方向进攻,直插乌克兰首都基辅,在攻占基辅后迂回到乌克兰东部,包抄乌克兰主力部队。二战期间德军出其不意从阿登森林出击,迂回到法国马奇诺防线守军后方就是这种打法。这种打法是干净利落,但直接进攻基辅,容易给北约留下侵略的口实,

3、由于当下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站在同一条阵线,共同反对乌克兰和北约。因此俄军可以绕道白俄罗斯,从乌克兰西部出击,直接切断乌克兰与北约的边境联系,在乌克兰与北约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另一方面出动黑海舰队,封锁乌克兰海岸线,避免北约海路增援。如果北约想救援乌克兰,必须率先对俄军发动攻击。在阻断了北约救援之路后,俄军再逐渐蚕食乌克兰剩余地区,这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第三种方法类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的办法就是声东击西,派赵云、邓芝等人兵出箕谷,吸引魏军主力。再派马谡、王平镇守街亭,利用地形优势堵住魏国援军。自己亲身前往陇西,待占领陇西后再东进与魏国大军对决。其战略思想就是声东击西,利用时间差与地形差来实现以弱胜强。可惜马谡未能充分领略诸葛亮的战略精髓,导致丢了街亭,破坏了北伐大计。

站在俄罗斯的角度,在2014年前,俄罗斯最好的策略是让乌克兰成为自己的附庸国,使其成为欧俄之间的缓冲。在2014—2021年,俄罗斯最好的策略是蚕食乌克兰,吞并乌克兰的精华之地。但如果明年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不可避免,俄罗斯最好的策略就不再是蚕食了,而是直接吞并,这样不会留下一个反俄的西乌政府。俄罗斯能全据乌克兰,如果之后能趁机合并白俄罗斯的话,那俄罗斯就能恢复苏联70%的实力。普京也能在俄罗斯青史留名,成为仅次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强权统治者。

不管俄罗斯做出怎样的选择,一旦开战,乌克兰要么被吞并,要么被肢解,届时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将少掉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假若日后美国再以同样的手法搞掉白俄(乌克兰垮台后,白俄罗斯的独立变得毫无意义,白俄要么被西方颠覆,要么被俄罗斯合并),那西欧和俄罗斯之间将存在一条极长的边界线,二者的地缘矛盾将变得极其尖锐。

如果没有东欧作为战略缓冲,二战之初苏联可能挡不住德国的闪电战:

如果欧盟先手,那欧盟军队可以长驱直入,最快5天的时间就能杀到莫斯科,直接威胁俄罗斯心脏地带。参考历史,二战时期苏联如果没有东欧作为缓冲的话,在战争之初是挡不住德军的。

波德平原和西欧平原无险可守:

同样的,如果俄罗斯先手,那俄军可以沿着波德平原和西欧平原西进,波德平原位于波兰和德国北部,西欧平原位于法国、荷兰北部,基本连成一条横线,无险可守。俄军虽然武器装备不算先进,但胜在体量庞大,如果出其不意对欧盟发动攻击,在美国不介入的情况下俄军完全有可能趁欧盟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围歼欧盟军队主力。如果俄罗斯愿意冒着与法国核战争的风险,是完全有能力占领整个欧洲大陆的。毕竟俄罗斯核弹头比法国多得多,战略纵深又广阔,核战的情况下赢面很大。

因此一旦乌克兰被肢解/吞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欧盟只剩下两个选择:1、允许德国重新武装,因为欧盟里面只有德国具备单独抗衡俄罗斯的实力;2、加大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代价是会丧失政治和经济独立权。如果让欧盟大多数成员国选择,它们可能会选择依附美国,因为重新武装德国的风险太大,比如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等,如果德国重新扩军,那这些国家会同时面临德俄的威胁,随时面临被瓜分的可能。

冷战期间之所以西欧长期臣服于美国,根本原因在于西欧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就如同韩国之所以对美国言听计从,是因为一旦美国撤军韩国随时有灭国的风险。冷战实质上是美国绑架西欧,共同对抗苏联。如果未来乌克兰乃至白俄罗斯被瓜分,欧盟将不得不沦为美国小弟,允许更多的美军入驻。军事上的依赖,势必导致欧盟在政治和经济上任由美国宰割。作为欧洲独立意志体现的欧元可能会瓦解,不管是通过主动方式还是被动方式。甚至欧盟本身都有可能被拆散,德国等拥有反美思想的核心国家可能会被踢出去,留下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弱国可能会成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

欧元解体后,美元指数可能会重新登顶,美元指数破百将成为家常便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通过QE大量投放流动性,欧元区垮台后过剩的美元也就有了去处,很多欧洲优质企业可能会被以低廉的价格被美国公司收购。

对中国来说,假如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战,将会带来收复台湾的窗口期,这或许会成为十年一遇的绝佳机会。

美国各大舰队防区划分图:

美国海军独步天下,实力比全世界其他国家海军加起来都要强。但美国作为全球性帝国,需要分兵把守世界各大战略要道,而中国仅需维护东亚秩序即可,二者防务压力不是一个级别。美国需要同时对付中国、俄罗斯、伊斯兰三大势力,为此美国在东亚部署了第七舰队来专门对付中国、在西欧部署了第六舰队来专门对付俄罗斯、在阿拉伯海部署了第五舰队来看守中东。除此之外,美国分别在东西海岸部署了第二舰队和第三舰队,这两支舰队云集了美国海军的精华,可用于在战时支援其他战场。

正常情况下,一旦中国开启收复台湾的进程,首先要对付的是美国第七舰队和驻日美军。在90年代,由于当时我军装备实力较差,美国仅靠第七舰队就足以在西太平洋地区占据优势。但随着中国军事实力发展,如今中国在第一岛链范围内明显占优,第七舰队仅一支航母特混队,已经不足为惧。如果美国想在东亚与我国进行大规模决战,它需要将大部分航母特混队调到东亚才有胜算。

如果美俄因为乌克兰问题而产生军事对峙甚至交火,那意味着美国很大一部分海空军会集中在欧洲战场。那我国就将迎来收复台湾的十年一遇甚至二十年一遇的大好时机。在美军被大量牵制在欧洲战场期间,我军收复台湾的阻力会大大下降。因为如果美国想干涉的话意味其将面临两线作战的难题,美军很难同时在东亚和欧洲战胜中国和俄罗斯。

如果美国铁了心干涉台湾问题,仅靠第七舰队和驻日美军是不足以与我军抗衡的。而驻扎在本土的第三舰队如欲赶往战场需要10天时间,如果我军能在10天之内收复台湾,就能在台湾站稳脚跟,利用台湾现成的机场和港口反击,以逸待劳将美国海军援兵聚歼于国门之外。

具体怎么搞呢?我们知道DF17是火箭军的航母杀手锏,其可以利用极高的速度和滑翔变轨技术突破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拦截,精准打击敌海军宝贵目标。

台湾到关岛将近3000公里,超出DF17射程:

但DF17的一个限制在于射程仅2000公里,如果美国航母编队退守横须贺甚至关岛附近那就比较难办,因为关岛距离台湾将近3000公里,超出了DF17射程。如果是从大陆本土发射,那就得靠DF26,这款导弹射程是够了,但这么远的距离能不能突破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拦截就不好说了。就好比射箭一样,距离越远精度越差。

航母杀手——攻11:

这里必须提一下攻11了,攻11的出现使我国具备了远距离狙杀美国航母的可能。攻11的特点是尽最大可能追求隐身性。从外形就可以看出,攻11采用无尾无翼的气动布局,这是为了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但代价就是机动性应该很差,想转个弯估计都得费很大劲。攻11尾部有特殊处理的喷口,牺牲了外挂点将导弹置于内部。表面应该也喷涂专门用于吸附雷达波的材料。

总体来看,这款无人机的特点就是隐身能力极强,但机动性很差,随便一款三代机甚至二代机都可能在近身格斗中打败它。但是攻11的航程又很长,可以达到4000公里。因此攻11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应该很明确——专门攻击敌重点目标。哪些重点目标的,比如预警机、航母等。

可以试想一下,假如哪天中印爆发战争,印度“费尔康”预警机躲在后面指挥“阵风”战机与我军对抗,这个时候,我军可以派出一架歼20,指挥多架攻11,组建一只隐身偷袭小队.歼20不用飞得太靠前,就负责在后方开启雷达搜索印度预警机,发现目标后引导拥有强大隐身能力的攻11绕到印度机群后方,然后悄悄发射反辐射导弹。印度目前就三架费尔康,如果都搞掉的话,印度的空军指挥系统差不多就瘫痪掉,我军就能轻易取得制空权。

当对手换成美国海军时,难度可能会大不少。毕竟美军无论是雷达探测能力、防空导弹、电磁战水平都不是印度能比的。假如收复台湾后,美国航母躲在第二岛链进行远程干涉。那我军可以利用台湾现成机场为跳板,组建以歼20和攻11为核心的远程隐身斩首梯队,对美国航母战斗群进行突袭。歼20作战半径2000公里,在空中加油的情况可以更长,对海目标雷达搜索距离200公里左右,如果是多架歼20组合在一起从不同坐标测速测距的话可以当小型预警机用。受地球曲率影响,美国海军预警机对掠海飞行目标最大探测距离很难超过400公里,对歼20这种隐形机探测距离差不多打3折也就是120公里。因此200公里的雷达搜索距离足以保证歼20在与美国航母战斗群对抗的时候率先发现对方,在发现美国航母战斗群后,歼20可以引导隐身性能更好的攻11向前突击,悄悄接近目标。待距离接近后,敌方舰队肯定已经发现了攻11,届时攻11向敌方航母发射鹰击12反舰导弹(改装版,适度缩小了体积)。理论上来说,如果攻11的数量能达到两位数时,就能形成一定规模优势,足以对美国航母构成威胁。如果以后能开发出更加小型化、成本更低的隐身无人机,就有机会通过蜂群战术对敌海军进行打击。

现代战争越来越讲究体系对抗:

由于攻11是隐身无人机,因此在极端情况下无需考虑返航问题,发射完导弹后即便被摧毁了也没什么影响。在海面上,隐身无人机被击落/电磁干扰掉落也很难被打捞起来研究,因此无须担忧残骸被敌国拿去研究的风险。可以说,卫星+预警机+隐身歼击机+隐身无人机+北斗/惯性制导导弹的战斗模式,是未来反航母战术的方向之一。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俄罗斯吞并/肢解乌克兰,无论我国有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收复台湾,其结果都会导致欧俄对立,欧盟将彻底倒向美国阵营。事实上近20年来,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一直不愿意追随美国脚步,特别是默尔克执政时期,出于中德共同利益的考量,中德乃至中欧的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稳定,仅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对立。特别是2018年的时候,欧盟拒绝和美国一道对华加关税,甚至加大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因此尽管2018—2019年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滑,但对欧出口却保持平稳,托底出口整体增速。但如果未来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失去缓冲国,欧盟必然会在军事上依赖美国,从而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追随美国。下一次美国再对华施压的话,欧盟很可能会跟随。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不单单只是面对美国的围剿,而是面对整个西方的围剿。当欧盟归顺后,美国具备了发动新一轮冷战的条件,届时世界可能会形成中俄伊VS美欧日印的局面,我国的地缘压力会比当前更严峻、更复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