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

毛主席写过多首井冈山的词。

战争年代毛泽东所写的《西江月·井冈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篇。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但正当此时,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 黄洋界云海 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该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34岁时,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武装割据道路,沿着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取得了创立新中国的胜利。

时隔38年后,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后,于5月22日从湖南长沙登车,沿着途经韶山、安源、三湾、宁冈而直达茨坪的公路上山。当日到达后,先到茅坪。同日,当驱车经过黄洋界哨口时,毛泽东下车仔细察看了经修复的当年放哨红军住过的营房,还站在哨口举目瞭望。大约下午6时,他才到达当年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茨坪,当晚在井冈山宾馆三所115号房间住下,共住7晚。在井冈山居住期间,毛泽东感慨良多,诗兴勃发,他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了两首以“井冈山”为题的诗,一首是《水调歌头•井冈山》,另一首是《念奴娇•井冈山》。

在5月25日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 • 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